一、土地改革
本旗土地改革,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。1946年,党和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领导同自下而上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办法,在领导农民有计划、有步骤地进行减租减息运动的基础上,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——互助运动。互助运动从同年7月开始,到翌年7月为止,共分4个阶段,打破地主与耪青对半分成,实施“3.5与6.5”比例分成办法;部分调整土地使用权,调剂牲畜,降低租息,以减轻封建剥削。是年l1月27日,中共西满分局机关报《西满日报》发表了题为“蒙古群众工作的道路——互助运动”的报道及题为“兴安西科中旗工作队创造互助运动新方式”等专文。
1947年7月,根据中央“依靠贫农、团结中农、有步骤、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,发展农业生产”的总路线和总政策,提出“三打三挖”的口号(即:打蒙奸、打蒋特、打恶霸和挖财宝、挖匪根、挖黑枪),在巴仁太本努图克搞了试点,斗争大地主,没收其土地、牲畜、农具、多余的粮食及房屋。同年10月,又训练300名农民干部(助翻队),普遍成立了农会组织,继之以暴风骤雨的声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,划分了阶级成份。
全旗12 523户,68 918人中,划为贫农、雇农的10 349户,45 690人,中农1851户、12 111人,贫农、雇农、中农占总人口的83%;富农764户、5606人,地主797户、6287人;牧主10户、94人;富农、地主和牧主占总人口的17%。同时遵照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把原来一切封建地主与庙宇所占有的土地一律收归公有。同年冬,全旗普遍绳丈耕地、划分肥瘠等级,依阶级成份分配土地,实行耕者有其田,并分得了牲畜、农具、房屋、粮食、衣物等财产。1948年4月,全旗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,是年秋,发放了土地执照。
二、社会主义改造
本旗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48年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开始,采取由低到高、循序渐进、逐步过渡的步骤。
互助组1949年,根据中共中央《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》,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,办起各种类型的互助组711个,入组农户1963家,占总农户的15.4%;1952年,互助组发展到2172个,入组农户7739家,占总农户的58.7%。
互助组经营形式有两种。一种是简单的劳动互助,即: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,也叫换工插犋。另一种是常年互助组,有简单的生产计划,集体劳动。
合作社1953年,旗委、旗人民政府按照示范的步骤,办了8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入社农户200家。1954年,初级合作社发展到46个,入社农户991家。1955年,初级合作社154个,入社农户4197家。1956年,初级社发展到250个,参加农户14 275家,占总农户的99.9%,基本实现了半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。
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实行土地和基本生产资料入股,统一经营,效益按入股的土地和劳力比例进行分配。
1956年下半年,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至1957年,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88个,参加农户13 709家,占总农户的98.30%。至此,全旗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。
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一是社员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公有;二是社员的耕畜、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作价入社转为集体所有;三是社员实行集体劳动,统一经营;四是全社收入在扣除当年生产费用、国家税收、公积金、共益金后,实行按劳分配。
三、人民公社
1958年8月,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《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》,本旗广大农村经历了一次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,实现了人民公社化。到同年10月,全旗成立高力板、巴彦茫哈、新佳木、代钦塔拉、杜尔基、吐列毛杜6个人民公社、30个生产大队、213个生产队,参加农户14246家,占总农户的98%。
1961年10月,根据中共中央关于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方针和《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问题的指示》,将6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6个人民公社、166个生产大队、446个生产队;1962年,又调整为18个人民公社、181队搞春耕生产个生产大队、520个生产队;到1978年,调整生产大队为195个,生产队共522个。
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变化:
1958年10月—1959年1月,是以公社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,实行一级管理、一级核算。在此期间,以高指标、瞎指挥、浮夸风和“共产风”为主要标志的“左”倾错误泛滥,公社无偿平调生产队的劳动力、生产资料和其它物资,实行供给制,办起全民食堂,将社员的自留畜、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全部收归公社所有。
1959年1月—1962年,实行三级所有、三级核算,以大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管理体制。
1962—1978年12月,实行“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”的管理体制。
义和道卜公社仓根巴达生产
四、联产承包责任制
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逐步建立了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,至1980年,实行“三包一奖”、“包产到组”、“包产到户”的生产队226个,占生产队总数的30%;1981年,通过贯彻中央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指示》,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630个,占生产队总数的91%;1983年,全旗普遍推行了“家庭联产承包”责任制。
联产承包责任制,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的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形式。其主要内容:由农户向合作经济组织(嘎查、艾里)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,对土地上的产品,在按照合同规定完成国家征购任务、交够集体提留的公共积累之后,全部归承包户所有。
实行责任制后,嘎查、艾里的职能为按照国家的计划指导,代表集体同承包户鉴订合同,并监督其执行。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缴售任务;管理集体的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其它公共财产;组织农民从事某些农业基本建设;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等。
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全旗涌现出了一大批从事专业生产和专业经营的农户——专业户、重点户和家庭农场。他们善于经营和乐于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,创造了比当地一般农民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。
家庭农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