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耕作制度
传统耕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,全旗旱田均是倒茬轮作制。北部低山丘陵区是玉米、谷子、大豆、薯类等轮作,南部丘陵平原区是高粱、谷子、玉米、大豆等轮作。垄宽2—2.2尺,玉米株距1.6—2.8尺。
耕作制度的改革 宽垄变窄垄 把原来的2.0—2.2尺改成1.6—1.8尺的窄垄。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,增加作物产量。
合理密植 即缩短株距,增加株数。谷子株距1—1.5寸,高粱6—7寸,玉米1—1.2尺,大豆3—5寸。在土质肥沃的地方推行了一埯双株,一垄双行,谷子大豆宽播等密植措施。1958年胡尔勒努图克格根敖宝吐屯宽播谷子579亩,平均亩产424.5公斤,超过自治区亩产纪录13公斤。
大面积平播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,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日趋迫切。在先进农机具的配合下,进行大面积开荒。尤其是1979年建巴彦高勒、巴彦扎拉嘎和阿尔本格勒3个公社机械化农场以后,在大面积开荒的基础上,实行大面积平播。取代了过去漫撒籽的落后播种方式,联合收割机代替了镰刀。
旱田改水田 1984年秋,旗长肖国品带领旗有关科局人员深入农牧区,根据地形和水资源的调查,决定在努文木仁乡中心村、巴彦高勒镇胜利村等地实行垄作旱田改水田。不仅改善了人民的食物结构,而且经济效益也大幅度增加。宝力根花、阿拉达尔吐、巴彦扎拉嘎、巴达尔胡、阿拉坦花、罕达罕等地自古以来就没有种过水稻的地方,人们吃上了自产的大米。
深种浅覆土 根据扎旗十年九春旱的特点,实施“深种浅覆土”的播种方法。即保证种子得到充分的水分,又能保证足够的温度和阳光,使其早日萌发破土,延长生长期,使其早熟,抗御自然灾害。这一耕作方法,平均每亩增产15%。
二、施肥
农家肥有人粪尿、畜禽粪、草木灰、草皮、塘淤泥等。化肥有二铵、尿素、过磷酸钙等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由于垦荒年限短、土质较肥沃,农民均依土地自然肥力,不施肥或施少量的农家肥。绰尔河流域及以北地区依靠土地肥力根本不施肥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号召下,大部分农户盖起厕所,修畜棚、搭禽架用以积肥。1950年施用农家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%,施肥方法也有所改进,由原来的漫撒变为人工施底肥。化肥由于农民缺乏使用的经验而不敢使用,1953年全旗施用硫酸铵只有3700公斤,以后很少有人使用。
60年代至70年代间,绰尔河以南的生产队每亩地平均施农家肥1000公斤左右,全旗平均施农家肥3500—40 000公斤,1975年重新开辟肥源,开展了全旗性的积肥运动,有40%的生产队修小深坑厕所,搞秋冬积肥。两季造肥提出三勤(勤起、勤垫、勤扫)、五有(人有厕所、户有灰坑、畜有棚、猪有圈、禽有架)的要求。施肥方法也有所改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