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扎赉特旗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东北部,嫩江右岸,大兴安岭东南麓。东接黑龙江省龙江县,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、吉林省镇来县交界,西连科尔沁右翼前旗,北与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毗邻。总面积11155平方公里。地属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,多山地和丘陵,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地形依次为低山、丘陵和平原。境内190余座山峰,其中14座海拔1000米以上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。春季少雨,干燥多风;夏季短暂温热,降水集中;秋季降温快,日较差大;冬季漫长寒冷。四季温差悬殊,日照充足,年均气温3.6℃,年降水量491.8毫米,无霜期126天。
全旗辖1个镇、10个苏木、10个乡和1个乡级国营种畜场,还有保安沼、八一等自治区、盟两级所属农牧场。全旗总人口355475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44006人。有蒙、汉、满、朝鲜、回、达斡尔、鄂温克、鄂伦春、壮、藏、锡伯、苗、土家、彝、维吾尔、侗、黎17个民族。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39%。
扎赉特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东胡人活动。此后,匈奴、鲜卑、室韦等民族曾在此地狩猎、游牧,繁衍生息。明万历年间,由蒙古族科尔沁部分衍出扎赉特部。清顺治五年(1648年)设置扎赉特旗,隶哲里木盟。民国时期,仍属哲里木盟。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扎赉特旗沦陷,1932年改属伪兴安南分省,改札萨克衙门为伪旗公署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侵略军投降。1947年5月1日,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,同年10月建立扎赉特旗政府,旗政府设在音德尔镇,隶属兴安盟。
(二)
扎赉特旗山川秀丽、资源丰富。坦荡辽阔的天然草原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59.72%,载畜量70多万头(只)。图牧吉、台来花、巴彦乌兰、图门、杨树沟五大草场,草丰水美,面积478万亩。夏季,辽阔的草原绿草如茵,雪白的羊群铺撒若玉,蒙古包点缀其间,使草原显得更加恬美壮观。土地肥沃,大豆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水稻、向日葵、甜菜、麻类、黄烟等农作物分布在178万亩土地上,更使得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极富生机。这里的稻米纤维素少,粘性大,角质多,营养价值高。远销北京、天津、呼和浩特、哈尔滨等大中城市;大豆含油量高,粒大色正,无病无虫无污染,驰名区内外,远销日本、苏联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;巴岱黄烟色正味香,深受群众喜爱。此外,待开发的处女地尚有132万亩,可谓资源雄厚。林产资源丰富,野生动植物繁多。有天然次生林300多万亩,主要树种为柞、桦、山杨等,木材蓄积量约为400万立方米。绰尔河两岸有天然河柳,其中红毛柳是区内罕见的树种,年产量30万公斤,青皮柳年产量900万公斤,扫条年产量30万公斤。由红毛柳编织的工艺品技艺精湛,款式新颖,风格高雅,已打入国际市场,远销美、英、日本、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。山产品丰富,防风、黄芹、桔梗、柴胡等几百种野生中草药材,储量560万公斤,堪称中草药材之乡。年产橡子300万公斤,榛子50万公斤,杏核150万公斤,蘑菇4万公斤,黑木耳2.5万公斤。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动物有马鹿、野猪、孢子、猞猁、水獭、狐狸、草兔、獾、灰鼠、丹顶鹤、天鹅、飞龙(榛鸡)、环颈雉、沙鸡等几十种。丰富的水资源,为扎旗工、农、牧、副各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。境内有河流74条,总长1200余公里,年平均径流量5.79亿立方米。主要河流是绰尔河、罕达罕河和二龙涛河。绰尔河从旗北部杨树沟流入境内,象一条玉带,横贯全境,流程205公里,注入嫩江,流域面积6765平方公里,占全旗总面积的60.65%。三水系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21条。嫩江、绰尔河和数百个星罗棋布的大小水面盛产鲤鱼、鲫鱼、鲇鱼、草鱼、甲鱼、鳌花鱼等,总捕捞量50万公斤。图牧吉水库正常水位138.7米,兴利库容6000万立方米,养鱼水面6万亩,灌溉苇田3.5万亩。年可产鱼60万公斤,产芦苇5000吨。
地下资源,已探明主要矿藏有铁、铜、石灰岩和大理石。大理石矿中汉白玉、墨玉(黑白花、红绿花、浅红花)储藏量分别为4.45万立方米和242.6万立方米。
(三)
中国共产党扎赉特旗委员会是全旗各族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。1946年初,中国共产党泰来中心县委派沙友石兼管扎旗党的工作,从此,扎旗有了共产党的正式活动。年末,扎旗第一个党支部在音德尔镇诞生。1947年8月,根据形势的发展,为树立党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绝对领导,成立内蒙古共产党扎赉特旗总支委员会。1948年9月,中国共产党扎赉特旗委员会成立后,党员发展到413人。至1985年,共有党员7447人。中共扎旗委员会及其前身组织,在领导全旗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义革命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,先后开展了民族自治运动及剿匪反霸、土地改革、人民政权建设、抗美援朝、镇压反革命、国民经济恢复、合作化运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。“文化大革命”的10年,各级党组织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党组织经过思想上、组织上、理论上的拨乱反正,正本清源,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领导全旗各族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,在改革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。1981—1982年间,农牧业生产责任制先后在全旗落实,并收到显著成效,粮食总产量、牲畜总头数、农牧业总产值、财政收入、农牧民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,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。
(四)
扎旗历史上以牧为主,到清光绪二十八年放垦后,农业逐渐发展,现已形成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结构形式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全旗除个体农牧业外,工商业仅有几家小店,几家手工作坊,至1949年,工农业总产值为2179.8万元,其中工业总产值36.5万元,农业总产值2143.3万元。1953年,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,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放,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,工农业总产值超过4000万元,比1949年翻一番。1954—1957年,虽遭水患,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仍保持4035.1万元。1958年“大跃进”、“人民公社化”运动,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,违背客观经济规律,高指标、瞎指挥、浮夸风泛滥,加之连续3年自然灾害,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,经1962—1964年的经济调整,国民经济得以恢复。1964年,工农业总产值2606.7万元,其中工业产值344.7万元,农业产值2262万元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经济建设发展缓慢。1976年,工农业总产值达4531万元。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,工农牧业发展迅速。1981年,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旗铺开,继而实行“对内搞活,对外开放”的政策。从农业到工业,以至整个经济领域逐步实行体制改革,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,解放生产力,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。1985年,工农业总产值达14357.2万元。同1978年的5102万元相比,7年增长1.81倍。
农牧业是扎旗的经济基础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束缚,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。至1947年,粮豆亩产为54.78公斤,大小牲畜41406头(只)。土地改革后,走集体化道路,1954年,建互助组889个,1955年,全旗成立28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1956年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,建立8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至1957年,全部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牧区改造执行“政策要稳,办法要宽,时间要长”的方针,通过互助合作,把个体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,当年建立3个牧业生产高级合作社。实现了牧业生产合作化。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同时,广大农牧民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,在国家扶持下,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建设,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从小到大,从无到有。近40年来,全旗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投资达1920.18万元。到1985年,共修建农田水利工程21项。开挖干、支、陡渠1185条,总长1541.94公里,共动工石方4067.76万立方米,有固定排灌站4处,机井946眼,有效灌溉面积12.45万亩,共建草库伦10.46万亩,改良草场面积2.81万亩,牲畜棚圈面积82.8万千方米。农牧业生产效益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很大提高。
农牧业生产技术条件也有显著变化,解放初期,扎旗农村牧区,没有现代化农牧业机械。1961年,全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020马力,到1985年,发展到89701马力,农业排灌动力机械355台,大中型拖拉机3866台。平均每个嘎查(村)拥有拖拉机22.9台,主要机引农具1.9部。农村牧区粮食加工、饲料饲草粉碎基本实现了机械化;交通运输条件发生显著变化,人背、马驮的运输形式,由拖拉机、汽车取而代之。目前,全旗多数嘎查(村)通了电。化肥的使用量也从1969年的1000吨,增加到1985年的5621.5吨。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立,农牧业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,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扎旗农村牧区普遍实行各种类型的生产责任制,不断调整农牧业内部的生产结构,调动了农牧民劳动致富的生产积极性,使农牧业生产发展更为迅速。1979—1985年,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2.6%,比1949—1978年年均的递增率增加9.1个百分点。1979—1985年,共生产粮、豆10.1亿公斤,年均递增6.8%。1984年,全旗粮豆产量达9390.9万公斤,创造历史上最好水平,油料产量更为突出,1979—1985年,共生产油料8629.9万公斤,是1949—1978年1916.6万公斤的4.5倍。1985年,全旗大小牲畜存栏数为326702万头(只),比1949年增长5.39倍,比1978年增长14.9%,大小牲畜,畜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,大牲畜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4%发展到1985年的49%,牲畜品种在本地蒙古牛、马、羊的基础上,改良引进新品种,牛有西门塔尔、夏洛来、黑白花、黄白花、三河牛;马有三河马、顿河马;羊有高加索、波尔华斯、新疆细毛羊、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。同时,畜产品产量也大幅度增加。1985年产羊毛30.62万公斤,比1978年增长57.3%。1985年,牲畜商品率为80.5%,比1959年增加75.5个百分点,比1979年增加31.4个百分点,牧业生产开始走向商品化的道路。
扎旗工业基础薄弱,起步较晚。1949年,工业产值仅36.5万元,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.7%,此后,工业生产逐年得到发展,1957年,产值达166.7万元,到1985年,工业产值上升到1917.7万元,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3.4%。已有机械、建材、食品、印刷等10个行业,52家企业,职工7113人,独立核算单位固定资产净值1016.1万元。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,纯粮白酒1341吨,乳粉161吨,水泥3200吨,红砖1973.2万块,服装3.4万件,木制家俱5000件。农机修造厂生产的9F—38型利民多用粉碎机,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新产品证书,乳品厂生产的“神山”牌速溶乳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,远销福建、湖南、山东等地16个省、市、区。羊毛衫厂年产羊毛衫近5万件,美观耐用,深受区内外群众喜爱。近几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,使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,促进国营企业健康发展,现在有乡镇企业3641个,从业人员5884人,年总收入1702万元,比1978年增长5.9倍,产品31种。巴岱绿豆粉丝厂生产的“巴岱”牌上等优质绿豆粉丝,年产量75吨。胡尔勒乳品厂,用鲜奶制成的“兴安岭”牌乳粉,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乡镇企业优质产品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扎旗交通不便,旗内只有2条公路,总长30公里,由于远离铁路,交通闭塞,运输十分困难。新中国成立后,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,实行人民交通人民办,积极建桥、铺路,使全旗交通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。1985年,全旗境内公路总长763.6公里,干线公路7条,421.1公里,乡镇公路5条,342.5公里,音德尔直通铁路沿线的公路有4条,东至龙江县118公里,南至泰来镇65公里,西至乌兰浩特市118公里,北至扎兰屯市192公里。“111”国道通过7个苏木、乡、镇,横跨绰尔河的茂力格尔大桥全长455米。1985年,公路完好率达34.8%。全旗有客运路线13条,总长1151公里,境内长748公里,客运站点210处,除都尔本新苏木外,各苏木、乡、镇都有客运班车相通。各种运输车辆达773台,其中载重汽车324台,货运周转量1331.9万吨公里。
邮电、商业、财政、金融、外贸、物资供应等各业也都有长足的发展。1985年,邮电业务量48.96万元,比1980年,增长90.5%,是1959年的7倍;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584.1万元,比1980年增长63.5%,是1949年的23.5倍;全部物资,年销费总值1466万元,比1980年增长308万元;财政收入583.2万元。比1980年增长1倍,是1956年的10倍;现金收入9364万元,比1980年增长1.3倍;外贸销售总额184.6万元,比1976年增长14%。
(五)
1929年,扎旗始建公立小学1所,入学学生大部分是王公贵族子弟,苦于生计的农牧民子弟根本没有能力入学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随着土改胜利结束,扎旗的教育事业才发展起来。1949年,已有小学181所,在校生6632人,教职工265人。1952年,第一所中学——音德尔一中诞生。至1985年,已有中学28所,在校生13619人,教职工1085人,其中教员695人;小学284所,在校生51950人,教职工2787人,其中教员2479人。全旗学龄儿童入学率92.2%,巩固率91.4%,毕业率70%普及率82.9%。全旗中小学以蒙语授课的教学班883个,在校生24037人;职业中学4所,卫生学校、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,在校生563人,教职工104人,其中教员62人;托儿所、幼儿园15所。农牧民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,经自治区验收已达到“基本无文盲旗”的标准。
科技队伍不断壮大,全旗现有科技人员552人,其中被授予各种职称的77人。有33项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。
文化事业欣欣向荣,旗所在地设有电影院、电视台、图书馆、文化馆、蒙古说书厅、乌兰牧骑、曲艺团。苏木、乡、镇有文化站、电影放映队,嘎查(村)有文化室。电视信号覆盖率已达到80%。体育运动活跃,旗设有体育场、业余体校,各苏木、乡、镇文化站(中心)设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室,其中7个乡镇建有灯光篮球场。民族体育得到继承和发展,赛马、射箭、摔跤是蒙古族的三大技艺,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。近年来,向自治区和国家队输送运动员63人,有4人打破自治区记录。
卫生事业的发展,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大成就之一。通过近40年的发展,已由几家私人诊所发展到旗人民医院、蒙医院、苏木乡镇卫生院、卫生防疫站、妇幼保健站等卫生机构80个,床位554张,有医务人员1199人,全旗已形成完整的医疗网。
计划生育已变成多数群众的自觉行动。1985年,全旗人口出生率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从生育高峰的1964年的45‰和32‰下降到14.2‰和10.4‰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口平均寿命延长,1982年,人口普查表明,全旗人口平均寿命达66.66岁。
(六)
扎赉特旗不仅富饶而且美丽,坦荡辽阔的草原,连绵起伏的神山,树木丛生的绰尔河畔,碧波荡漾的嫩江水,还有茂力格尔大桥、巴达尔胡的人头山、巴彦乌兰的河心石、阿拉达尔吐的神泉、杨树沟的瀑布、嫩江的喇嘛湾、努文木仁的杏花山等自然风景区,使人赏心悦目,流连忘返,是游览避暑和观赏野生动植物的胜地。
扎赉特旗是美的,她的未来更美。逝去的岁月,凝聚着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,硕果累累,令人欣喜;展望未来的征程,挑战与机遇同在,希望与困难并存,催人奋进。建国近40年来,虽然扎旗各项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就,但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,还有很大差距。雄厚的自然资源尚未转化为坚实的经济优势,诸多资源还在沉睡,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尤为广阔。只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,转变思想更新观念,一个更加团结、富裕、民主、文明的扎赉特旗一定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。